在2015年多宝视视觉研讨会中,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杨晓教授带来了《角膜接触镜在斜弱视治疗中的应用》的精彩分享,下面是杨教授的演讲主要内容。
接触镜在儿童眼病中的应用不仅在近视防控方面,在斜弱视也是应用的比较多的。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下角膜接触镜在在儿童眼病中的临床应用。我对接触镜在儿童眼病中的临床应用大致做了一个分类:一、屈光不正;二、外伤导致的;三、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白内障等;四、弱视;五、近视的防控。这些都是一些比较常见的眼病,我们平时都会经常碰到,所以我们都会比较关注。
接触镜的类型可分为两类:硬性接触镜和软性接触镜,今天我们主要讲的还是硬性接触镜。
硬性接触镜又叫RGP 镜(透气镜):采用透气材料制成的有一定弹性硬度的角膜接触镜。
特点:具有高透氧性,对角膜代谢影响较少,减少并发症发生,同时也避免了框架眼镜外观、放大倍率(图二上方是框架眼镜左右眼成像对比,下方是RGP成像差界限)等问题
应用:适用于屈光参差、散光等眼病的中高度数矫正
RGP在散光中的应用
什么是散光呢?
散光就是由于角膜上的这些厚薄不匀或角膜的弯曲度不匀而使得角膜各子午线的屈折率不一致,使得经过这些子午线的光线不能聚集于同一焦点,光线不能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这种情况称为散光。
而RGP则能控制放大倍率变化,让这两条成像不等的子午线成像较接近,当我们将它与角膜接触时就会形成泪液透镜,矫正散光。
不规则散光的RGP矫正
不规则散光是发生在同一条子午线上,而且密度较大的散光。一般的框架眼镜很难矫正。
而RGP则是通过泪液作用很好的改善这种想象。
矫正不规则角膜散光时可根据角膜地形图设计镜片,这样可增加验配成功率;复杂的病例需根据眼睑张丽以及角膜缝线等具体情况调整镜片设计。
例1:眼外伤导致不规则散光,矫正方法采用圆锥角膜镜片设计,矫正后视力0.4(受角膜瘢痕影响)
例2:角膜移植术后形成的不规则散光,角膜散光量不大但是形状不规则,这种情况一般镜片设计很难适配,所以我们采用了不规则镜片设计(初戴镜视力0.6,3个月后视力提高至0.8)
无晶体眼RGP镜矫正
RGP适合于2岁以内婴幼儿无晶体眼的矫正。(无晶状体眼是指眼内缺少晶状体瞳孔区缺少晶状体的情况,多由先天性晶状体脱位、眼外伤、白内障手术等因素造成 。)
RGP镜在弱视的应用
(1)放大率较框架眼镜的放大率变化小
(2)高度角膜散光时可减少两条子午线上视网膜成像不等
(3)视野与正视眼相同,无视野限制
(4)像差较框架眼镜减少,避免像的畸变
弱视儿童配戴RGP需保证角膜曲率大于47.0D,并要排除圆锥角膜。而且在临床上我们只有在患者试戴视力超过0.2才会给予配戴,戴镜后视力提高不明显时根据视功能检查作视觉训练。
例:患者配戴的是双散的RGP镜,初戴视力0.2,戴镜3个月后视力提高至0.6
针对儿童配戴RGP镜矫正屈光参差效果,我们做过一个观察。但是因为随机因素太多,除了观察到配戴RGP镜组视力有所提高外其它方面的都不太理想。
RGP镜对眼球震颤的作用
(1)对散光的充分矫正
(2)增加调节与辐辏的负荷
(3)与眼睑的接触感觉抑制了动眼神经核
接触镜从以上几点抑制眼球震颤机制,降低眼球震颤程度,延缓眼轴增加,改善视觉质量。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日本做了研究,研究表明配戴接触镜后眼球震颤明显减轻,视力提高了一至三行,但是滴入表麻药后(已配戴接触镜)眼球震颤会重新出现。
接触镜与近视控制
在近视控制方面用的比较多是接触镜是角膜塑形镜(OK镜),OK镜是一种逆几何设计的RGP镜,它通过使角膜中央区变的平坦降低屈光度数,配戴之后裸眼视力能够获得暂时性的提高。
香港理工大学的Pauline Cho针对OK镜对高度近视是否有效曾经做的一个实验(下图),实验表明OK镜对眼轴的延缓是有帮助。
角膜塑形镜的配戴要求
(1)年龄:8岁以上(未成年者需有家长监护和自理能力),8岁以下需特殊说明
(2)屈光矫正范围:近视度数在600度以内,散光不超过200度,超出范围需特殊设计镜片
(3)无活动期眼科炎症、其他眼疾、急/慢性鼻窦炎、严重糖尿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